屈臣氏面临质量危机与业绩挑战:从美妆巨头到困境重重
发表时间:2025-04-12 09:46:38 来源:乐鱼全站app登录官网-冲调类
屈臣氏,曾经是全球美妆零售行业的领军者,尤其在中国市场,屈臣氏几乎成了无数消费者心中的“美妆圣地”。然而,随着近年来消费趋势的变化以及不断曝出的质量上的问题,屈臣氏的声誉和市场表现都受到了不小的冲击。2025年3月15日,知名女演员郭晓婷通过微博曝光了屈臣氏“舒适免洗棉内裤一次性内裤”存在质量上的问题,包装中竟然有疑似霉斑或污渍的异物。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讨论,并将屈臣氏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郭晓婷的微博爆料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许多消费者也都表示在购买一样的产品时遇到了类似问题。一些人称产品包装内有虫子或污渍,甚至有人质疑屈臣氏宣传的“EO灭菌工艺”和“100%棉”材质是否真实可信。面对消费者的质疑,屈臣氏做出了回应,宣布立即停售该产品,并启动了生产环节的全面复查与追溯。
然而,屈臣氏的回应并未能够消除消费者的疑虑。首先,在屈臣氏的官方声明中,关于问题出现的具体环节并未明确说明,反而存在前后不一致的说法——一方面电子商务平台的客服表示产品“售罄”下架,另一方面品牌方又称产品“暂时停售”。其次,消费者对于产品质量的赔偿问题以及未来的质量管控措施也没有正真获得进一步明确的答复,这无疑加剧了公众的不满情绪。
屈臣氏的质量危机并非孤立事件。近年来,屈臣氏的整体业绩持续下滑,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的表现令人担忧。屈臣氏曾是美妆零售行业的巨头,尤其在80后和90后的记忆中,屈臣氏几乎是逛街必去的地方。然而,随着电子商务平台和直播电商的迅猛崛起,传统零售商的业务逐渐受到了严重冲击。
根据屈臣氏的财报数据,2022年屈臣氏的营收降至175.79亿港元,同比下降了23%。这一成绩创下了201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显示出屈臣氏在传统零售业态中的疲态。2023年,屈臣氏的营收进一步下降至164.53亿港元,同比下降6%。而在中国市场,屈臣氏的情况更加严峻。2024年上半年,屈臣氏中国的总营收同比下降了23%,毛利润也大幅缩水67%。这一些数据显示,屈臣氏在中国市场的衰退趋势不可忽视。
此外,屈臣氏的线下门店数量也在不断减少。2022年,屈臣氏关闭了343家门店,平均每天关停一家,而到2024年6月,屈臣氏在中国区的门店数量已降至3775家。这一变化反映出屈臣氏在中国市场的业务已面临严峻的收缩压力。
屈臣氏的衰退不仅仅体现在财务业绩上,还体现在品牌形象和市场信任度的下降。从一度考虑IPO到现在的“困境重重”,屈臣氏的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早在2014年,屈臣氏便有了计划在香港和伦敦两地上市的想法,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实业甚至为屈臣氏设定了超过3000亿港元的估值。然而,由于李嘉诚调整了投资战略,屈臣氏的上市计划一拖再拖,至今未能实现。尽管屈臣氏在全世界内的业务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保持增长,特别是在欧洲市场,但中国市场的持续低迷依然让其未来发展充满变数。
屈臣氏近年来的新任CEO倪文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尽管屈臣氏在全球别的市场表现稳定,但中国市场的急剧下滑无疑成为了品牌的痛点。为了在困境中找到新的增长点,屈臣氏亟需进行供应链整合、线上线下融合(O+O模式)等方面的深度变革。若能够成功吸引战略投资者,或许屈臣氏能重新找回增长的动力。
屈臣氏的质量上的问题和持续下滑的业绩不仅是品牌发展的警钟,也是传统零售业面临转型困境的缩影。随着消费模式的变化,屈臣氏这样的大型零售商面临着慢慢的变多的挑战。如何顺应市场需求,实现品牌的再生与复苏,将是屈臣氏未来能否逆袭的关键。
在这个消费环境快速变化的时代,屈臣氏如果无法迅速调整策略,融入数字化和线上线下融合的浪潮,可能会进一步失去年轻消费者的青睐,也无法再回到曾经的巅峰。因此,屈臣氏未来能否渡过当前的危机,不仅依赖于怎么样才能解决眼前的质量上的问题,更取决于它能否快速适应新的零售格局,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